测评 模型 创业公众号手机端

脂质稳定液液界面在生物材料3D打印中的应用

zhiyongz 3分钟前 阅读数 #新材料
文章标签 生物材料3D打印

    在生物医学领域,液液界面稳定策略对推进各类应用至关重要,然而当前液液3D打印技术中,高浓度表面活性剂的使用及油酸浴相的酸性特质,致使材料生物相容性存疑,严重制约其在组织工程和药物输送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。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Zahra Niroobakhsh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研究,开发出一种基于脂质自组装的生物相容性原位形成材料,借助脂质在水-油界面自组装形成纳米结构,实现了液液3D打印中液体的可控结构化。该团队利用此材料体系制备出纤维、基底和微针贴片等复杂3D构造,经测试,这些构造展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与生物相容性。相关工作以“Application of lipid-stabilized liquid-liquid interfaces in 3D printing of biomaterials”为题发表在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》上。
研究内容
     通过设计打印流程和构造模型的方法,研究了脂质水凝胶在液液3D打印中的成型过程,包括纤维、基底和微针贴片的制备。结果表明,该技术能成功构建复杂3D结构,可用于拉伸测试、细胞活性检测及药物输送等场景。

 

图 1. 液液3D打印脂质水凝胶构造示意图


通过绘制制备流程、UV固化步骤和实物图像的方法,研究了微针贴片的打印工艺。结果表明,倒置打印法能有效提升微针的形状保真度,避免基底鼓包,且打印材料在液态下可减少细胞损伤。
 

图 2. 3D打印过程及微针结构示意图


通过定时观察和厚度测量的方法,研究了蓖麻油与大豆PC溶液界面的凝胶化过程。结果表明,界面处形成三层结构(大豆PC富集层、界面凝胶层、蓖麻油富集层),凝胶厚度和大豆PC转移量随时间增加,证实脂质自组装驱动凝胶形成。
 

图 3. 界面凝胶形成及生长过程图


通过绘制相图和小角X射线散射测量的方法,研究了不同蓖麻油与大豆PC摩尔比的平衡脂质凝胶。结果表明,高摩尔比样品呈现层状纳米结构,域间距随蓖麻油含量增加而减小,证实脂质自组装形成有序结构。
 

图 4. 三元相图及SAXS表征结果


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和流变测试的方法,研究了界面分离的三层材料(Lpc、Linterface、Lco)。结果表明,Lpc和Linterface为层状结构,Lco为六边形结构,所有层均表现出剪切稀化特性,与平衡脂质凝胶机械性能相似。
 

图 5. 界面材料SAXS与流变学分析图


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,研究了不同大豆PC组成的打印纤维。结果表明,纤维形成立方(a=8.5 nm)或六边形(a=4.9 nm, c=10.4 nm)纳米结构,表面均匀多孔,平均孔径1.88 μm。
 

图 6. 打印纤维的SAXS与SEM图像


通过单轴拉伸实验的方法,研究了不同PEGDA含量的纤维机械性能。结果表明,PEGDA含量越高,纤维的杨氏模量、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越高,其中Soy PC 4的杨氏模量达30.5 kPa。
 

图 7. 打印纤维拉伸测试结果图


通过活/死染色和细胞计数的方法,研究了Soy PC 1和4样品的细胞毒性。结果表明,两种样品的细胞存活率均超过80%,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,证实材料无毒性,但PEGDA表面缺乏细胞结合位点,直接接触时细胞黏附性低。
 

图 8. 细胞活性检测结果图


研究结论
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脂质自组装稳定液液界面的生物相容性系统,实现了液液3D打印复杂构造。小角X射线散射证实,打印纤维形成立方(晶胞参数a=8.5 nm)和六边形(晶格常数a=4.9 nm、c=10.4 nm)纳米结构,界面材料和平衡脂质凝胶中存在层状(d≈2.3 nm)和六边形(a≈3.3 nm) domains。流变学显示平衡凝胶和界面层呈固态粘弹性(G'>G'')且具剪切稀化特性。机械测试表明,PEGDA含量越高,纤维杨氏模量越高(从5.4 kPa到30.5 kPa)。细胞活性测试显示 constructs 存活率超80%,且成功制备微针贴片,展现其在药物输送和生物制造中的应用潜力。

文章来源: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cis.2025.138111


版权声明

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。
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请谨慎对待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门